中美同为大国,其首都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可比性。但从面积来看,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约177平方公里,与北京市三环面积相当;华盛顿都市区面积约1.3万平方公里,略小于北京市的1.6万平方公里。笔者认为,以华盛顿都市区为对标对象,研究借鉴华盛顿都市区在产业选择、推进高端制造产业发展方面的经验,对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、高端制造发展具有现实意义。
华盛顿都市区包括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、弗吉尼亚北部和马里兰近郊区。其中,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是其核心区,特区设立之初就定位为行政中心,主要分布着联邦政府部门,以政务服务、地产交易和旅游业为主,没有工业,联邦政府拨款是特区首要的经济来源。特区之外的都市区借助首都政治、科技、商务等资源,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,在周边弗吉尼亚北部、马里兰近郊形成了几个相对集中的科技和信息技术中心,使得华盛顿都市区不仅作为政治中心,也在高新技术产业和商务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。
华盛顿信息产业发展迅速 集中在产业链上游
都市区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弗吉尼亚北部66号高速公路沿线的费尔法克斯、阿灵顿、福尔斯彻奇三个县,主要发展信息技术、系统集成与设计、空间科技等占地面积小但附加值极高的高新技术产业。
该地区信息通信产业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区位优势,弗吉尼亚北部,特别是费尔法克斯县靠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,该机构主要负责常规的州际、国际通信,如电视机、电线、卫星、电缆等,并以产品认证的方式确保无线电和电线通信产品的安全性。20世纪末,借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机遇,契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的现实需求,以及联邦政府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投入的大量研发资金,该地区涌现了一大批高科技公司。数据显示,2000年华盛顿都市区有40家左右的公司排在全美增速最快的500家企业之列,远高于亚特兰大和硅谷的26家和12家。目前,该地区已经形成了以总部经济为主,服务于信息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特点。例如,联邦政府国防部的DARPA项目就在费尔法克斯县完成并产业化应用,包括AOL在内的四家全通道服务商总部就在费尔法克斯县发展壮大。相比亚特兰大和硅谷的信息产业发展,该地区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产业链上游和生产性服务业环节,制造业相对薄弱。
华盛顿生物科技资源雄厚 但产业规模有限
都市区生物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在马里兰州的蒙哥马利县和270号高速公路周边。由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西北部集中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、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等政府管理机构,与之毗邻的蒙哥马利县因此获益,依托区位优势和政治资源,生物科技产业在这里孕育兴起。加上270号高速公路旁集中了霍华德休斯医学院研究实验室、马里兰大学研究中心、生命科学中心、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,涌现出各类生物技术孵化器、小型创业公司和一批生物科技龙头企业。例如,塞莱拉基因组公司、人类基因组科学公司和基因组研究所等,其在人类基因组学研究、蛋白质组学研究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。这里已经成为美国知名的生物技术走廊,生物技术研发能力名列全美前茅。马里兰州政府为了壮大生物医药产业,已经投资4.5亿美元用于生物科学基础建设,形成了吸引生物科学领域企业扎堆的独特的人才、技术、研发和市场环境。但是这里生物科学产业的优势在于研发,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领域,即使是企业,也主要是为联邦实验室、大学等提供外协研究。由于缺少面向市场的生物医药类产品,所以产业规模远低于马萨诸塞州、北卡罗琳那州和宾夕法尼亚州。
华盛顿都市区产业特点对北京的参考和借鉴意义
截止2016年,北京首都功能核心区(东城、西城)绝大部分工业企业已经搬迁退出,核心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下降至7.25%左右。对标华盛顿都市区,北京首都功能核心区应该如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一样,进一步清理非首都功能,严格禁止高污染企业新建扩建,不符合北京工业高精尖定位的产业向津冀转移,既有的高端产业向城市发展新区调整。与此同时,不断增强首都核心功能区的政治活动、文化交流、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等高端服务功能,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。
人口快速增长是造成北京负载过重导致“大城市病”的重要原因,而人口很大程度上依附产业而存在,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口规模起着决定性作用。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6年批发和零售业和制造业是北京吸纳就业人口的两个主要行业,这两个行业就业人口分别占全市的15.4%和14.8%。批发和零售业不符合北京城市功能定位,是重点疏解的对象,比如动物园批发市场、大红门批发市场等,都已经在有序疏解。制造业在吸纳人口就业方面差异性较大,这种情况下,可以对标华盛顿都市区,将不适合在北京发展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外疏解,着力发展高技术含量、高附加值和高创新性的高端高新产业,比如,发展自主可控信息系统、云计算与大数据、新一代移动互联网等八个新产业和代表产业制高点的创新前沿产品、推动产业轻资产化的设计创意产品等五类高精尖产品。